非遗文化馆的展览陈列与设计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地积极配合开展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比如在当地搭建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馆,以展馆为载体,通过非遗作品的收藏展览、开展文化培训、文艺创作等,向观众普及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促进当地精神文明的建设。由于非遗文化依托于人而存在,多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因此在创造展馆时更要对文化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巧妙的与科技融合,让文化的展示更具象化。
展览和陈列:对文化深度挖掘,纵观非遗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人们常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非遗文化就是注释历史的“活字典”,对于优秀的中华文化,我们只有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深刻理解现实,从而更自觉的把握未来。
1. 回首过去,追溯历史
通过溯本清源,引出对当前非遗文化历史的全面介绍,从历史出发讲述当前文化的由来和发展过程,比如文化的诞生、创始人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将文化传承下来的群体等,陈列内容如珍贵的照片、作品、文字资料或当时的一些场景还原等。
2. 传承保护、活在当下
透过非遗文化的精彩看其兴衰,引出观众对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共鸣,让观众明白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刻不容缓。可介绍优秀文化的申遗之路、代表传承人以及保护传承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开启全民迈向优秀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新征程。
3. 继承创新,展望未来
结合前面对历史和现状的深度挖掘,展示非遗文化的内涵和历史价值。充分利用展馆的职能联合开展各种培训、宣传、文艺创新等活动以及对新一代人的培养情况,向观众展示非遗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就是“非物质”的,所以除了文化内容的展示以外,可展示的物件几乎很少,特别是像一些口授、行为类型的非遗文化,可展示一些与主题相关的作品、服装、道具、造型等。让观众透过展馆的设计和物件的陈列看到非遗文化独特的魅力,进一步达到有效宣传的作用。
设计与创新:推动文化与空间、科技的融合,以小见大、以微探全。
1. 文化与空间的展现
非遗文化馆空间上的设计风格最好能与当前文化和当地特色的元素相融合,首先要深入了解当前文化的精神意义,然后再进行创意设计,在空间上融入文化主题相关的元素,要让观众走进展馆就能被充满地域优秀文化气息的空间所吸引,还可以通过创意造型、角色或手工艺术制作等场景还原、技艺体验等,让观众可以在优秀文化的熏陶里得到视觉上和心里上的满足,更加深对该文化的印象。
2.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传统文化的陈列更要在展陈手法上突破传统,优秀的陈列布展手段往往能突出当代文化馆的设计形式和存在的意义,更能体现非遗文化的创新意识和拓展性的潜力,由此凸显非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通过融入多媒体技术动静结合、虚实响应,演绎非遗文化的魅力价值和精彩,整体提升非遗文化的特点和时代感,让观众在观展的同时能以小见大,以微探全。
所以,各地区搭建非遗文化馆时要发挥好展馆的功能,特别像表演、技艺、手艺类的非遗文化在展示手法上的突破。让那些依托于人而存在的非遗文化在科技的加持下,可以更具象的展现在观众眼前,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了解,这对文化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以及文创衍生品的研发起到重要作用。